文/高建成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前两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加工石器出现简单的磨制,能够制作简单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中期,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晚期,铜石并用,制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石器磨制精致,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激增,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目前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体有以下几处: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余姚;仰韶文化,位于豫西渑池;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赤峰;马家窑文化,位于甘肃临洮;良渚文化,位于浙江杭州;龙山文化,位于山东章丘;齐家文化,位于甘肃广河。说明一点,不同的遗址可能属于同一文化,比如西安半坡遗址就属于仰韶文化。其中,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我有幸探访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甘肃有了更多的敬意!同时,也对其它几处文化充满了好奇,渴望能够早日一睹真颜。
河姆渡是姚江边上的一个古老渡口,究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初年,姚江源出于四明山,在宁(波)绍(兴)平原上蜿蜒流过,之所以叫姚江,是因为流经余姚市,余姚市是宁波市所辖的县级市。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以前叫罗江公社)芦山寺村(以前叫河姆渡村),距西边的余姚市区约26公里,距东边的宁波市区约37公里。我到宁波看望战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约定一起去探访河姆渡遗址和天一阁。
与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样,河姆渡遗址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1973年春夏之交,因为修建水利工程,民工们挖出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大家都不当一回事,有一个人却很重视:他就是公社副主任罗春华,罗主任虽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曾参加过浙江农业大学组织的短期培训,这个经历让他比一般人有了“眼光”,也更有“胆量”,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又果断决定停止施工和保护现场。
你看,有知识和没知识差别是多么大啊!学习——确实是成为一个人看事情的尺子,工作需要有知识,看问题、做事情,才能有板有眼,做出大成就。所以,千万不能把学习不当一回事,因为学习了,舒乙认出了长年落在山上的日轨,因为知识,毛泽东拿下了天下!
比如:同是易经,有人拿来算命、有人用来保命(看风水)、有人用来破局。而真正用得好的是毛泽东!学习知识是一方面,运用知识是另一个方面,这就取决你的用心和态度及格局。根据罗的汇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当机立断,组建了试掘小组,进行先期处理。1973年11月,进行了第一期较大规模考古发掘,1977年10月,又进行了第二期大规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较大规模科学发掘的新古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它如同一座藏品极为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形象地展示了南方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
考古人员对遗址的发掘,实际上就是对文化层的揭露和研究,文化层是指经过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地层,它特指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一个遗址至少有一个文化层,也可能叠加多个文化层,如果未经外力作用过,晚期的文化层肯定叠压在早期的文化层之上。考古人员正是凭借这本“地书”去破译其中蕴藏的远古文化信息,来复原和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场景。 河姆渡遗址堆积厚四米左右,有四个叠压关系清晰的文化层,各有特色又面貌一致,是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文化整体。由于第二层出土的文物同分布在钱塘江北岸杭嘉湖地区当时最早的马家滨文化面貌接近,所以叠压下面的第三、第四文化层便成为长江下游最早的全新的文化类型。据碳14测年,第四文化层的标本最远为6950年,1976年,“河姆渡文化”被正式命名,公认距今7000年。
用碳14法测定地层年代(简称测年)是考古学上一项新技术,它的测定原理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含有碳元素,当其活着的时候,碳元素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死后,碳元素失去补充的来源,遂慢慢减少,其半衰期为5730年。所以只要测出有关地层中出土的含碳物体,如木构件、稻谷、动物骨骼中碳元素的含量,便可以计算出死亡的年代,从而推断出它所在的文化的绝对年代。
这么多的稻谷、稻叶、木构件和动植物遗存等有机质,为什么在地下埋了这么多年,仍能保持它原有的形态和色泽?历经几千年而不腐朽呢?原来,遗址所在的姚东平原平均海拔不足5米,河姆渡附近只有2米左右,地下水位高,遗址文化层被长期浸泡在水里。同时,遗址与姚江紧临,姚江正常水位也高于文化层,这使得遗物与外界空气隔绝,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另据专家研究,河姆渡遗址的土质与水质皆呈弱酸性,非常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河姆渡遗址属于母系社会,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中国的母系社会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结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女性的地位作用快速上升,因为女性负责农业和畜牧业,而农业和畜牧业的收获是稳定的,男性负责渔猎,而渔猎的收获是极不靠谱的,没有收获就要饿肚子。有作为就有地位,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但有些人就是看不透,地位不是横空出世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从上面的分析,您就知道了吧?没有知识和亲沥考察,这个遗址就不会这么清晰的。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1993年5月建成开放,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2008年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历经一年时间,2009年重新开放。现在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分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两个部分,博物馆为分序厅、沧海桑田、日出而作、湖畔人家、心灵之声和河姆渡猜想六个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远古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灿烂河姆渡文化。
1996年5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河姆渡遗址》特种邮票。这套邮票一共4枚,分别是“稻作农业”“干栏建筑”“划浆行舟”“崇鸟敬日”,采用的图案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sì](用大型哺乳动物水牛、鹿等的肩胛骨制成的稻作农具)、木构件、木桨、象牙器的形象,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既表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表现了先民们的图腾崇拜与蒙昧期的原始信仰。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而长江流域,尤其是广大东南沿海地区,则被视为地处边陬[zōu]、文化落后的蛮荒之地。这是因为解放前,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后,考古工作有了巨大的发展,而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突破了我国原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分布的界限,雄辩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黄河、长江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母亲河。
河姆渡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也具有与黄河流域同时期史前文化相同、相近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②当时的稻作农业水平已经处在中国稻作农业史上比较成熟的阶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手段;③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重要源头,特别是成熟的榫卯技术是决定中国土木建筑传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④河姆渡文化的独特发展过程为研究全新世气候与海平面变化、中国东南沿海环境与古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和视角;⑤河姆渡文化的多方面内涵特征表明它是西太平洋地区闽台地区史前文化,乃至南岛语族文化、西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和村干部交流得知,芦山寺村共有2254人,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12.3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1.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2145余元。村干部还介绍,近年来,河姆渡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全力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展示河姆渡的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同时,创新利用河姆渡遗址景区的客流优势,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我一方面祝福他们早日圆梦,另一方面也感慨追梦过程不易。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远古时代,先民要面对“毒蛇猛兽”,今日之社会,我们不依然要面对“毒蛇猛兽”?各种“大老虎”“小苍蝇”,利用手中权力,巧取豪夺,窃取富可敌国的财富,把国家的政治生态搅得乌烟瘴气;当代中国资产阶级,已经“买办化”“寡头化”“两栖化(政商一体)”,杀气腾腾从各方面发动对社会主义的疯狂进攻(最可恨的是这帮人还把自己伪装成慈善家、清教徒);“反动公知”们吃里扒外,秉承着主子美帝国主义的意图,污蔑我们的领袖,嘲讽我们的英雄,诋毁我们的制度,虚无我们的历史,消解我们的斗志,特别是青少年深受其害;旧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的残渣余孽,人还在,心不死,时时都在做复辟的美梦,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撕掉伪装拔刀相向。
了解和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我个人认为,考古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从而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的解读、还原和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讲,考古学重塑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确实需要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没有民族自信,哪来的民族复兴!我常想,到了那一天,除了我们自己,谁能将我们打败!
推荐意见:本文作者高建成用访河姆渡遗址,写出了人生的意义。学习能使你与众不同运用能提高你的定力领导力将(学习和运用力)反应的事件,采取管理落到了实处又对照古人和现今人作为做了深刻分析和刨析。及对社会不和协的表现,给予了有力砰击。他的正义感、学识力、观察力和分析力,越然纸上,给人一种昂扬的斗志,去呃住生命的喉咙,牵引前进的方向。特推荐给读者,读出独到之处,以奋起直追! (推荐人:马兰英 编辑:蓝乙人 蒙仕荣)